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开放型经济专场发布会。首先,我代表郴州市商务局和参与新闻发布会的市直相关单位,向莅临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郴州市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下面,我就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全市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情况向各位作个介绍:
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第一菜单”,充分发挥湖南“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指示精神,全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立体式开放新格局。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9年的48.02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8.87亿美元,增长8094.5倍,年均增长37.9%;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261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7.02亿美元,增长1035.2倍,年均增长47.1%;实际利用外资由1989年的46.42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7.14亿美元,增长3692.4倍,年均增长34.1%;实际到位内资由1999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47.17亿元,增长143.2倍,年均增长31.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3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99.7亿元,增长299.3倍,年均增长15.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由2004年的1420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2831万美元,增长9倍,年均增长18.4%;完成外派劳务人数由2004年的650人增加到2017的8298人,增长12.8倍,年均增长21.7%。
今年1-8月,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62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31.1%,增幅位居全省第8位;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28.0%,增幅位居全省第6位;实际利用外资11.10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0.01%,增幅位居全省第13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65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408.0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17.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2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0.9%,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1224万美元,同比增长56.71%;完成外派劳务人数7281人,同比增长43.78%。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高增量中的高质量”,保持了开放崛起的良好态势。
——先行先试,开放政策实现新突破。郴州得广东沿海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始终把开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198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对郴州制定了“开放开发、外引内联、放宽政策、搞活流通”的战略方针;1988年,郴州获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以后,开放度不断提升;2007年,成为国家商务部首批授牌的“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09年,被湖南省政府赋予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特殊政策;2011年,成功获批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省第2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郴州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展招商引资四年行动计划和“产业招商年”活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实施意见》等含金量很高的开放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书写了“向南开放看郴州”的新华章。
——跨越发展,对外经贸迈上新台阶。郴州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不通大江也不靠大海。40年来,郴州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4.9亿美元,累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均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3位。目前,全市对外贸易经营备案企业达到615家,有外贸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163家,与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分别较2001年增加554家、116家、99个。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额近30%,宇腾有色等企业成为国家银精矿加工贸易相关标准的参照企业。郴州经开区黄金珠宝首饰产业园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市外贸依存度2017年提高到11.22 %,全省排名第一。全市累计完成外派劳务4.8万人,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6.8亿美元。全市现有“走出去”企业42家,遍布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同总额累计达6.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05亿美元。郴州丰越环保公司拟在柬埔寨投资17.6亿元建设柬中金属材料产业园,是我省首个国外有色金属产业园项目。
——功能完备,开放平台取得新成效。郴州作为一个山地丘陵占总面积四分之三的内陆山城,40年来坚定不移敞开“南大门”。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国际快件中心、进口肉类查验场等平台功能健全,被纳入广东往来港澳陆路跨境快速通关改革试点城市,目前正在申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郴州成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市州之一。目前,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综合保税区、10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六批次重大项目共启动155个,投资总额1618.6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总额768.18亿元,已完工74个,正在建设56个,新启动25个。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984万平方米,厂房出租率达90%以上。京港澳高速公路宜章口岸作业区是全国高速公路上唯一批准建设的口岸作业区;湘南国际物流园是全省第2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郴州铁路口岸是全省首个按照“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设计建成开放的通关平台;郴州是全省第2个开通“跨境一锁”快速通关系统的市州;郴州综合保税区是全省第5家综合保税区。
——精准务实,招商质效获得新提升。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40年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5.9亿美元,累计实际到位内资3908.8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2位,实际到位内资总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先后引进了正威国际集团、台达电子、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建材、中国物流、阿里巴巴、华瀚科技、北京顺峰、远大住工、飞利浦、华磊光电、深圳格兰博、广东美的、中国电子、碧桂园、新兴铸管、上海电气、海大、新希望等知名企业来郴投资。世界500强正威国际集团有色金属供应链体系、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东谷电子商务产业园、广东智能家居全产业链转移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据统计,34家“500强”企业在郴投资63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707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新引进“500强”企业13个,“500强”投资项目16个,投资总额219.4亿元。全市现有正常运营外商投资企业134家,企业资产150亿元、投资总额达24.5亿美元。全市累计引进央企29家,签约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376亿元。已成立北京、上海、深圳等15家郴州异地商会。郴州成为亚洲最大的矿物宝石展—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固定举办地。
——着力优化,开放环境彰显新局面。深入推进“放管服”、商事登记、“三证合一”等改革,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政效率不断提速,手续办理基本实现了“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 2017年8月,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承诺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的基础上压缩73.1%,市本级1651项“一次办结”政务服务事项100%上网运行,238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超过96%,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取得土地到开工建设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同时,大力推进“五低一快”(低税费成本、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快捷办理手续证照),努力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坚持法治郴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创建“诚信郴州”“平安郴州”。大力推进湘江治理、东江湖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67.71%,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等,郴州生态环境受到外商的一致青睐。今年7月,郴州被评为“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地级市案例)十佳城市”,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呈现新气象。40年来,郴州以开放促转型,着力走出传统的资源路径依赖,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逐步实现从多向少、从地下向地上、从国有向民营、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的“五个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0.2:43.2:26.6调整为2017年的9.7:48.8:41.5,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矿物宝石、生物医药、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已成千亿产业集群,力争2020年突破2000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3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9倍,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98元增加到2017年的49514元,年均增长8.9%。郴州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市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企业及个体超过2万余户,全市共建成电商产业园7个,电商县、乡、村三级服务站1405个,农村电商网店43313个。对外开放使郴州步入了历史上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成功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成为了湖南 “一核三极多点”战略的“新增长极”。
二、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工业战线充分发挥郴州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主要成效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2017年底,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988.4亿元,是2002年的26倍;2002年至201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0.4%,排全省第三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到2017年底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5%,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34%,工业经济已经成为郴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郴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湖南省最大的铅锌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制造业比重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采矿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2%,比1993年降低7.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84.7%,比1993年提高69.9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郴州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达90.17,居全省第五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8亿元,2002至2017年年均增长34.2%。新兴产业发展来势较好。到2017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18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全市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的比重分别比1993年提高0.7、4.5、8.2个百分点。大数据、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产业园区发展日新月异。从1988年设立郴州经开区第一个产业园区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2个,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其中,郴州高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郴州高新区、郴州经开区、资兴经开区、永兴经开区、桂阳工业园、宜章经开区、嘉禾经开区等7个园区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园区前50强。2017年,园区规划面积达167平方公里;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77户,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3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442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园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17年,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0.6%,在全省排位从2012年的第七跃升到第四。产业发展各具特色,郴州高新区LED产业园、郴州经开区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资兴大数据产业园、宜章氟化工产业园、临武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宝玉石产业园、嘉禾锻铸造产业园、永兴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园中园、产业基地竞相发展,特色鲜明。
——信息化发展实现新跨越。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和“光网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信息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到2017年底,光缆总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分别达到9.1万公里、52.3万个、89.1万户;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9%,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9%,市区和所有县城区实现了100%光纤网络全覆盖,全市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率达65.6%。我市全面建成“全光网城市”,成功入选国家2016年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工业与信息化加快融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智慧郴州抓紧建设中。
三、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郴州市科技工作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紧紧围绕建设“五个郴州”,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热潮。郴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并跻身“千亿园区”行列,安仁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郴州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永兴县创建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及产业化特色产业基地,资兴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永兴县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郴州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工作先进集体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驱动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郴州市作为湖南省唯一申报对象,积极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按照程序向部级联席会议报批。2017年市本级财政投入5.1亿元,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24.61亿元。40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89项。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3664件,授权总量8063件;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22件增加到2017的2572件,授权由1987年的18件增加到2017年的1216件。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础建设。40年来,全市共建设研发平台99家,其中省级13家;拥有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其中省级6家;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农业星创天地,其中国家级4家。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40年来,全市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600亿元,增加值2923亿元。1999年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亿元,增加值3.18亿元。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11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62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13.4%。
——强力推进协同科技创新。2017年,郴州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签订新一轮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安排部署全市50多家科技企业与两所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签订具体项目攻关合作协议。厅市校企多方计划在郴组建南方新型碳材料研究院、国家超算中心(郴州)分中心、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郴州)分中心、科技智库等平台。
——大力引进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大力引进郴籍专家,收录郴籍专家836名。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团队,格兰博、华磊光电、金旺等企业入围全省优秀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引进颐高楼友会、武汉云工场等国家级众创空间运营人才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十佳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激励和引导青年人才开展创新创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崛起势头劲。改革开放40年来,郴州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始终秉持“先行先试”的优良传统,迸发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毅力和决心,这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品格;郴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这是改革开放最宝贵的经验。下一步,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开放郴州”,努力打造成为湖南 “新增长极”。